讀書筆記| 歐文亞隆 《生命的禮物:給心理治療師的85則備忘錄》

Emily
May 5, 2021

--

到底什麼是諮商?諮商師要如何與個案工作?一個有效的諮商師應該具備哪些特質、在諮商過程中做哪些事?

這些問題是我從開始讀諮商以前一直在想的,也是開始讀書以後仍繼續在思考的。

上個學期有一門課是諮商技巧,可能因為是給學生的入門課程有比較多侷限,我們談到倫理、學習用「專業助人者的方式回應,而不是像朋友一般。」但可能也是還不夠熟練,在演練的時候常覺得很卡,不像平常跟人說話一般自然,頭腦中一直想著該怎麼回應才適當,平實自然的與人說話突然變得好難。

之前上過歐文亞隆相關的課,也讀存在主義,但在看了這本書以後才真正感覺認識這個人、喜歡他的工作方式。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看見一個治療師在與個案工作的過程中,真實的想法與歷程,看見一個更人性化、更自然的工作方式。

  • 治療師在治療中帶入真實的自己:

最被這本書吸引的大概是他在諮商關係中很真實的呈現自己,不是談很硬的技術,而是很真實的看見亞隆的想法:他如何看待人、看待治療、他的世界觀等,他把自己在治療中所經歷的想法、感受都寫出來,讓我看見一個治療師在治療的過程中會經歷的掙扎、負面的感受,不僅讓我看見治療師工作中很寫實的一面,也看見他如何運用這些感受幫助病人。

關於諮商師要自我袒露多少每個人的想法不同,但我很同意亞隆的想法 — 真實的關係必定有一定程度的袒露

  • 治療師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成長階段

我很喜歡亞隆在書中描述個案與治療師的關係就像「兩個焦慮的人,只是一個更加焦慮而已」。我不覺得諮商師是一個全知全能、高高在上的專業人士,而是學習了一些專業技巧、理論的人,能用這些技術與個案一起探索、陪伴個案而已。而在治療的過程中,個案與治療師是一同成長的,如果諮商師本人沒成長,那也是個問題。

我想到當初想申請念諮商時,心裡最大的一個疑惑是「我的心理成熟度足夠嗎」?我是否足夠成熟、能理解個案的議題、接住對方的狀態?後來在一門課中學到 RESPECTFUL Model,透過這個模型去檢視自己後,我才意識到這個「心理是否足夠成熟」並不是有個客觀絕對的標準、要去達到這個標準,而是諮商師要足夠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成熟度,在諮商中和自身成熟度能配合的個案工作。如果個案的心理成熟度遠大於諮商師,那諮商師要有足夠的覺察力,在無法提供幫助時適時地轉介給更合適的諮商師。反之,在不同生命階段、處於不同成熟度的諮商師也都可以提供有效的諮商,只需要找到能與自己的階段配合的個案。

其實我每次寫東西、分享自己的想法時總會有些擔心:我所表達出來的東西會不會太偏頗、不過全面,我會不會受限於自己的生命經驗,忽略的很多經歷不同的人的想法。但意識到自己的有限,不論是身為個人還是諮商師,都讓我覺得鬆了一口氣,因為知道自己永遠有盲點、自己也在成長的過程中,而處在成長的不同階段都能有一些有幫助的想法。

  • 此時此刻 (Here and now)

之前對此時此刻的理解是為了「關注當下個案的感受」,確認目前談話的過程中個案的狀態、感受,甚至談論個案與諮商師的關係,找到一些能提供療效的素材,但看了書裡面的幾個例子才更理解此時此刻的意思。

個案諮商過程中講述的內容畢竟都是主觀的、(自覺與不自覺)經過個案篩選過的,而這些參與在個案故事中的人到底怎麼想、怎麼感受,也只能猜測沒辦法確定。但是在會談的過程中,諮商師與個案的關係是在此時此地發生的,通常也會是個案在其他關係中的縮影,或反映出一些類似的模式。因此諮商師可以運用自己當下的感受、這段關係給自己的感覺做為治療的素材,提出自己的感受和個案確認、帶出更多的討論。

我還在摸索什麼是適合自己的理論與技術,但透過這本書讓我更清楚自己喜歡的諮商風格是更人性、真實的呈現自己。

整體而言,亞隆的書帶給我最大的啟發是他很真實的呈現自己、展現自己人性的一面,真誠地與個案建立關係,甚至為個案突破一些些諮詢的限制、規則,像是為對方調整時間等。

我在想在實際執業中,哪些規則是必要不能調整的,而哪些又是可以給予多一些彈性的,以及提供諮商服務的機構、診所或諮商師本人,如何平衡自身的權益及個案的利益。

比如預約諮商後如果沒出現或臨時取消,有些診所會扣除押金,畢竟這個時段診所預先空出了場地、諮商師也預先排出時間。但對於一些個案的情況而言,有時候處於狀態不好的情況,要讓自己有精力起床都是很困難的,更別說是出門,或者想到要談的內容感到有些壓力而想避開、取消諮詢。站在個案的角度想,沒有任何通融空間的沒收押金有點不近人情,甚至讓好不容易鼓起用氣踏出第一步去諮商的人感覺不被理解、因此不再繼續。

我想,視個案的狀況調整制度、有些通融的情況是需要的,並且這也算是諮商師可以為個案advocate的部分。之前聽過一個在機構工作的諮商師分享,他在工作中為個案advocate的方式之一是在機構中替個案發聲,像是當個案沒有準時出現在其他機構內他預約的服務時,身為個案的諮商師會為個案去和服務的提供者溝通,解釋個案的情況、他沒出現可能是因為什麼樣的原因等。

以前想到advocacy,總會覺得是要等大規模、發行大型的活動、推動國家法律制度等比較大規模、困難的進行方式。後來在課程討論、跟在職業的諮商師的聊天中,才發現advocacy可以是融合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動,像是跟身邊的親友談論心理健康、討論一些迷思等。

附上一段很喜歡的話:

“Everyone who walks into our office contains all the rest of us. And yet, we all run from our humanity. We prevaricate and puff ourselves up. We fear admitting how vulnerable we feel. We try to hide our flaws. Over and over again, we have to learn how to simply be human.” — Letters to a Young Therapist by Mary Pipher (瑪麗派佛《給青年心理諮商師的信》)

參考資料:

  • 歐文亞隆 《生命的禮物:給心理治療師的85則備忘錄》

英文版:Irvin Yalom (2002). The Gift of Therapy:An Open Letter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Therapists and Their Patients

*備註: 歐文亞隆是醫生的背景,所以他的用語是「治療」、「病人」。在台灣,會以「個案」來稱呼尋求諮商的人。

--

--